产品中心

湖北布纱丝麻四局:华中近代纺织工业之奠基
首页 > 产品中心 > 纺织行业
来源:电竞比赛押注平台app    发布时间:2025-06-15 10:49:47

  中国社会长期以来构成小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传统产业系统,个体手工运营的棉、麻、丝纺织业前史悠远持久。可是近代以来,它遭到推销而至、价廉物美的洋纱、洋布的激烈冲击,市场萎缩,出路堪虞。洋务运动为挽民族权力,开办了不少近代机器纺织企业,如左宗棠办兰州机器织呢局(光绪四年)、李鸿章办上海机器织布局(光绪八年)等。

  但在华中区域,到张之洞督鄂,近代纺织工业尚为一片空白。光绪十五年(1889 年)十月,张之洞调任湖广总督,原订货的纺机亦移往湖北。他与接任两广总督的李瀚章协商,原作纺织厂本钱的“闱姓”捐款一起悉数拨调至鄂,作为粤、鄂两省合办织布官局的本钱,获利均分。后来李半途变卦,“以粤省用宏费绌,未肯全拨”,张之洞提出只拨十六万两,作为广东股本出资,年息六厘。为补偿费用缺乏,张之洞又将广东向山西善后局告贷二十万两移拨至鄂,付年息九厘。一起还向英国汇丰银行告贷十六万两。多方筹集,方凑足开厂费用。

  光绪十六年(1890 年)底,湖北织布官局于武昌文昌门外破上兴工,两年后建成,装英国布机一千张、纱绽三万枚,雇工两千五百人。产品有原布、斜纹布、花布、面巾等,月产两千匹,每匹十丈。投放市场,销路很好,“甚合华人之用,通行各省,购取者力争上游,以故货不逗留,利源日广。”

  光绪十九年至二十七年(1893—1901 年),织布官局共产原色布三十三万另九百一十六匹,斜纹布一万一千七百八十五匹。正如织布官局大门口之洞亲题的楹联:“布衣兴国,蓝缕开疆”,华中区域的机器纱织工业从此奠基,并在某些特定的程度完成了“略分洋利”的意图。

  “自湖北设织布局以来,每年汉口进口之洋布,已较往年少来十四万匹。”织布官局初见成效,之洞又筹建纺纱官局。他说:“北自营口,南至镇南关,洋纱一项进口日多,较洋布行销尤广。川楚等省或有不必洋布之区,更无不销洋纱之地。开源塞漏,断以此为大宗。”他建纺纱局的意图有二,一是洋纱,阻塞漏卮;二是为其他企业积累资金,“既能辅佐布局之不逮,兼可帮忙铁厂之需求。”

  张之洞经过驻英公使薛福成,与英商商洽,用分期付款的办法订货纺纱机。英商赞同先付四分之一货款,其他三年内付清,交货后六厘起息,机器两年内交货完毕。即便如此,之洞仍是拿不出所需现银,他决议召集商股,以助官办。最后集得商股三十万两,官府拨款三十万两,作为购机开厂经费。

  之洞原计划建南、北两个纱厂,共装纱绽九万枚。北纱厂首要兴工,光绪二十三年(1897 年)建成投产,装绽五万,是为湖北纺纱官局。投产后不久,官、商即生龃龉。商人认为官权太重,提出异议。之洞认为“但欲官助商人之赀,而不欲官问商人所办之事,似此用款无定,成见难融,是官商合办之局许多窒碍,自不能不另筹变通办法”,原商股三十万两,交还一半,另一半作为官方告贷,年息八厘。纺纱官局开工后,运营状况不错,光绪二十五年(1899 年)一年即获利约五万金。南纱厂原定装纱绽四万,但因财力不逮,无法兴工。这批纱绽后由张謇(1853—1926)接手,建成南通大生纱厂。

  湖北蚕桑业兴旺,但丝绸编织惯用土法,质量低质。之洞认为“惟民间素未见机器缫丝之法,无从下手,亟应官开其端,民效其法。”他派湖北替补道刘保林赴沪调查,并将鄂茧在沪试缫,成果十分满意。之洞遂于光绪二十年(1894 年)十月五日上《开设缫丝局片》,内称“(湖北)土性素亦产丝,而制作不精,销流不旺。”若仿沪、穗等地,“用机器缫丝者,较之人工所缫,其价值顿增至三倍,专售国外,行销颇旺”。

  同年末,于武昌望山门外购地建厂,遴选“家道富裕,综核精明,久居上海,其家开设机器缫丝厂有年,且在汉口设有丝行,景象极为了解”的候选同知黄晋荃掌管其事,官督商办。黄在上海筹商股两万两,官本八万两,以作开厂经费。光绪二十一年(1895 年),湖北缫丝局建成投产,“釜数二百另八,织工三百人,每日制出上等品三十斤,一般品十八九斤”,“质料用湖北产、沔阳产最多,专用黄丝,其制品悉数输于上海。”

  除布、纱、丝局外,之洞还于武昌平湖门外建湖北制麻局。他在奏稿中说:“查麻即系湖北特产宜可用机制之货,亟宜钦遵谕旨,在省会建立制麻专厂,官先筹款设局认为上倡,民再集股分办认为之继。”制麻局运用先进工艺,”由锅炉、引擎而去麻胶水,而纱麻为线,而织麻成布,各机层层接续”。购德国织机,聘日本技师,“安厂安机,费时日五、六年,纳本金七十余万”,光绪三十二年(1906 年)建成投产,雇男女工四百五十余人。产品有麻纱、粗细麻布及麻袋。湖北制麻局尽管规划不大,但“为吾国机制麻业之滥觞”。张之洞兴修的湖北布、纱、丝、麻四局,构成比较完好的近代纺织工业系统,这在中国近代纺织史上,具有极端重大意义。

  武汉之所以成为华中最大的纺织工业中心,之洞的创始之功,实不可没。前文说到,之洞建纺织厂的初衷之一是获利以补铁厂、枪炮厂经费之短绌,“以湖北所设铁厂、枪炮厂、织布局自相挹注,此三厂联为一气,通盘筹划,……今后断不致再请部款”。

  但实际状况是铁厂、枪炮厂亏蚀之巨,绝非四局赢余所能弥缝。“自相挹注”成了“自相连累”。跟着时日的拖延,特别是《辛丑公约》签定今后,清政府对外承当巨额赔款,对内被逼实施“新政”,民族私营企业的发展势头难以阻挠,而清廷本身也真实无力持续运营管理那么多的官办、官督商办、官商合办企业。

  在这种政治经济发展局势下,湖北四局不得不于光绪二十八年(1902 年)完毕官办前史,由粤商韦应南招股承当,每年租银十万两,租期二十年。光绪三十三年(1907 年),又由其父韦尚文接办,这便是武汉区域近代私营纺织职业的开始“应昌股分有限公司”。除以上钢铁、军工、纺织大规划的公司外,张之洞还兴办了一些中小型工厂,如白沙洲造纸厂、湖北针钉厂、武昌制革厂、湖北毡呢厂、湖北官砖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