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中心

中信建投 高端制造团队本周核心推荐
首页 > 产品中心 > 复合材料
来源:电竞比赛押注平台app    发布时间:2025-06-22 04:56:20

  

中信建投 高端制造团队本周核心推荐

  1)人形机器人市场关注T链和小鹏链,以及轻量化方向。现阶段我们提议不拘泥于“人形”深度挖掘“AI+机器人”的投资机会,比如外骨骼机器人、灵巧手和传感器这三个商业化落地更快的环节。这些方向的放量节奏不以人形机器人放量为必然前提,并且后续有望能获得持续的数据验证。(2)工程机械、注塑机等非美出海板块4月数据表现较好,景气度继续。

  人形机器人:本周特斯拉进一步明确Optimus量产预期,产业化进程持续推进。同时机器人轻量化,尤其是PEEK材料应用得到普遍关注,其在降低能耗、提高续航,以及提高运动性能和安全性等方面具有优势。同时小鹏人形机器人也在车展亮相,相关供应链需要我们来关注。人形机器人作为具身智能的最佳载体,是中美AI科技竞争的主战场,长期空间广阔。我们提议不拘泥于“人形”深度挖掘“AI+机器人”的投资机会,比如外骨骼机器人、灵巧手和传感器这三个方向的商业化落地更快,这些方向的放量节奏不以人形机器人放量为必然前提,并且后续有望能获得持续的数据验证。

  半导体设备:中国追溯芯片原产地以及对美关税均将加速国产替代,预计国产整机设备今年订单增长在20%-30%以上,零部件增速更快。

  电测仪器:2024年国内通用电测仪器市场规模预计达到157亿元,其中预计80%以上均进口自美国、欧洲(且美国多于欧洲),关税政策下国产品牌经济性提升,国内龙头高端示波器放量为进口替代奠定基础,国内电测仪器国产化率有望加快提升。

  工程机械:对美敞口低且普遍具有完善的全球产能布局,受关税影响较小。内需Q1复苏超预期,CME预计4月挖机内销增长25%,后续国内刺激政策有望进一步带动内需,总体看好国内、海外市场共振向上。

  注塑机:4月头部企业订单在贸易战短暂冲击后,恢复有较好增速,景气度延续得到印证;同时看好全球制造业产能再分布对于注塑机的持续需求。

  红利资产:不确定的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凸显红利资产的吸引力,矿山机械、电梯板块相关公司资产质量稳定,在手现金充裕,分红能力、分红意愿均相对较强。

  其他板块:工控、机床刀具、激光、工业气体、检测服务、3C设备、锂电设备、光伏设备、油服设备、温控设备等板块更新,详见正文。

  风险分析:国内宏观经济波动的风险;海外市场波动的风险;下游扩产没有到达预期的风险。

  证券研究报告名称:《人形机器人关注头部厂商进展以及轻量化,非美出海板块4月表现不俗》

  本次上海车展展现出新能源汽车行业电动化与智能化加速融合的趋势,核心变化为:1)去流量重技术,回归展车本身;2)智能本土化加速,汽车通过AI技术向“智能生活空间”全面进化;3)国产供应链走向台前,中国供应链在三电技术、智能驾驶应用层面全球领先;4)产业链融合赋能的趋势,弱化“智能驾驶”概念,更看重技术和安全性的宣传,回归展车本身,同时也加强在AI智能座舱领域竞争以及产业链协同方向的业业务拓展。

  本次上海车展汇聚了超1000家中外企业,首发超过150款车型,展会呈现出:1)去流量重技术;2)智能本土化加速;3)国产供应链走向台前;4)产业链融合赋能的趋势。

  返璞归真,回归展车本身,本次展会创始人IP、智能驾驶被弱化,车企在宣传上将智能驾驶改为智能辅助驾驶,且更注重安全性的宣传。本次车展各车企创始人减少互动,更关注于产品做介绍;智驾宣传趋于严谨,强调“辅助”作用;车企更加重视安全的宣传,车企发布AI辅助驾驶安全训练营计划。

  智能化方面,汽车通过AI技术向“智能生活空间”全面进化,中外企业“双向奔赴”。本次车展智能座舱的人机交互体验一直在升级,中国企业华为、长城汽车、星纪魅族、均胜电子等均推出智能座舱方案;于此同时,宝马、大众、日产、奥迪等跨国车企纷纷展示与中国本土供应链阿里巴巴、DeepSeek、华为鸿蒙、地平线合作,体现出中国在AI智能领域的领先优势。

  国产供应走向台前,中国供应链在三电技术、智能驾驶应用层面全球领先。宁德时代、Momenta、黑芝麻智能、地平线等供应链企业在整车展馆中有着与主机厂同等规模的展示区域,小马智行、元戎启行、禾赛等超过50家国内外有名的公司首次单独参展亮相,成为“聚光灯下的新主角”。

  飞行汽车、人形机器人成为车企竞争新方向。本次车展,峰飞航空2吨级eVTOL、小鹏汇天的“陆地航母”、广汽高域的GOVY-Aircar等几家主机厂商的eVTOL/飞行汽车参展。此外,本次车站小鹏人形机器人IRON亮相,凭借其仿生结构、22自由度灵巧双手及端到端大模型技术,展示了自然行走与交互能力,未来将与小鹏汽车的AI生态深层次地融合,在数据和算法上实现共享。

  我们认为中国产业链在电动汽车方面已经具备全球化竞争力,看好整车企业、零部件公司、三电系统及智能驾驶算法企业的未来发展空间,能关注相关公司:

  1)需求方面:国家基建政策变化导致电源投资规模没有到达预期;电网投资规模没有到达预期;新能源装机增速下降导致对电力设备需求下降;全社会用电量增速下降等;两网招标进度没有到达预期;特高压建设推进进度没有到达预期等。 2)供给方面:铜资源、钢铁等大宗商品的价值上涨;电力电子器件供给紧张,国产化进度不及预期。 3)政策方面:新型电力市场相关支持力度不及预期;电价机制推进进度低于预期;电力现货市场推进进度不及预期;电力峰谷价差不及预期等。 4)国际形势方面:能源危机较快缓解、能源价格较快下跌;国际贸易壁垒加深等。 5)市场方面:竞争格局大幅变动;竞争加剧导致电力设备各环节盈利能力低于预期;运输等费用上涨。 6)技术方面:技术降本进度低于预期;技术可靠性难以进一步提升等。

  证券研究报告名称:《智电风潮,新程启幕 ——第二十一届上海国际汽车工业展览会观后感》

  3月中汽协口径国内新能源车销量123.7万辆,同/环比+40.1%/+38.7%;乘联会口径新能源乘用车批售112.9万辆,同/环比+38.6%/+36.1%,渗透率46.8%,环比-0.1%。级别方面,3月A级、B级新能源乘用车零售销量占比环比上升,主要由于特斯拉Model Y销量占比大幅提升带动A00+A0级新能源乘用车零售销量占比环比下降。预计4月国内电车批售120万辆(含商用),主要因季度初回调所致,同比+41.2%,2025全年销量预期1620万辆。

  1)级别方面,3月A级新能源乘用车零售销量占比环比上升,B级及以上新能源乘用车零售销量占比环比上升,A00+A0级新能源乘用车零售销量占比环比下降。A级销量22.7万辆,B级及以上销量30.2万辆,A00+A0销量23.2万辆。其中,B级及以上占比+0.6%至46.2%;A级别占比+0.4%至26.6%,A00+A0级别占比-1.0%至27.2%。主要由于特斯拉Model Y销量占比大幅提升带动。

  3)车企方面,比亚迪以37.1万辆销量继续稳居第一,环比+16.7%,市占率32.9%,环比-5.5pct。吉利汽车位居第二,销量12.0万辆,环比+21.6%,市占率10.6%,环比-1.3pct。上汽通用五菱位居第三,销量7.1万辆,环比+29.0%,市占率为6.3%,环比-0.3pct

  投资建议:预计4月国内电车批售120万辆(含商用),同比+41.2%,主要因季度回调所致,2025全年销量预期1620万辆。

  1)下游新能源汽车产销不及预期:销量端可能受到政策波动、需求疲软影响而不及预期;产量端可能受到上游原材料价格大幅波动、限电、进口限制等影响不及预期,进而影响产业链盈利能力和估值。 2)原材料价格持续上涨超预期:2021年以来原材料价格持续上涨,同时原材料价格阶段性出现大幅波动性,价格高位及不稳定性对于终端需求有一定影响,对产业链相关公司盈利能力影响较大。 3)锂电产业链重点项目推进没有到达预期:重点项目的推进是相关公司支撑营收和利润的关键,也是成长性的反映,重点项目推进没有到达预期将影响当期和远期业绩,同时影响产业链稳定性。

  证券研究报告名称:《国内电车跟踪:3月销量同环比高增,上调全年销量预期至1620万辆》

  本周上海车展开幕,主机厂新车型集中亮相,自主品牌通过智能化上攻重塑品牌力,华为、地平线及Momenta等头部智驾供应商密集宣发。整体内需改善及科技成长仍为汽车板块两条清晰投资主线,前者依赖刺激政策进一步加码及新车供给提振需求,后者依赖技术迭代、客户拓展及风偏上修。

  本周上海车展开幕,主机厂新车型集中亮相,自主品牌通过智能化上攻重塑品牌力,华为、地平线及Momenta等头部智驾供应商密集宣发。整体内需改善及科技成长仍为汽车板块两条清晰投资主线,前者依赖刺激政策进一步加码及新车供给提振需求,后者依赖技术迭代、客户拓展及风偏上修。

  乘用车板块:本周特斯拉、比亚迪、长城等主机厂披露一季报,整体业绩符合预期。4月至今国内乘用车终端上险销量数据相对平淡,市场更为关注新车上市后订单销量兑现度,尤其智驾标配新车型的终端认可度,短期看比亚迪、华为系等头部主机厂仍维持强势表现,我们维持看好观点。

  机器人板块:本周行情强劲反弹的主因或在于:1)板块经历近一个月的震荡回调后,在市场流动性及风偏改善下,机器人重回科技成长配置主线)产业热度维持高位,近期国内各种机器人马拉松等活动引发关注,本周特斯拉一季报会议解读相对积极,维持年内规模量产指引,当前或临近定点量产节点。我们维持前期观点,产业趋势及公司基本面待进一步催化或预期兑现,行情预计将进入“去伪存真”的验证期,应在行情震荡下把握中期确定性。

  智驾板块:本周华为发布乾崑智驾,宣布高阶智驾ADS4.0解决方案上市;特斯拉明确将于6月在得州奥斯汀市推出付费全自动驾驶服务,年底前将该服务扩展至其他城市;继续为今年在欧洲推出(受监管的)完全自动驾驶(FSD)做准备。地平线机器人港股解禁股价走势相对较强,小马智行美股底部大幅反弹。智驾平权大趋势下,技术迭代、行业格局、新商业模式等仍在演变,板块或酝酿新一轮向上动力。

  1、行业景气没有到达预期。2025年国内经济复苏但具体节奏有待观察,汽车行业需求或随之波动;消费者收入增长放缓或预期波动均会影响以旧换新促销效果,客运、货运市场需求不足也将制约商用车报废更新比例,最终影响汽车行业需求复苏进程。 2、政策落地效果不及预期。消费品以旧换新以及设备更新政策全面落地仍需时日,政策宣传、信息传播亦需要一定时间。补贴资金能否持续发放到位,置换需求能否顺利释放,均有待持续观察。 3、出口销量不及预期。出口受国际形势、国家政策、汇率等多方因素影响,海外销量增长有波动风险。 4、行业竞争格局恶化。汽车电动智能化趋势下,国内整车厂和零部件供应商竞相布局,随着技术进步、新产能投放等供给要素变化,未来行业竞争或加剧,整车和零部件企业的市场份额及盈利能力或将有所波动。 5、客户拓展及新项目量产进度不及预期。汽车电动智能化趋势下,现有整车和零部件供应链格局迎来重塑,获得新客户和新项目增量的零部件公司有望受益,而部分零部件公司市场份额可能受到影响。

  截止2025年4月27日,多家上市公司披露2025年一季度报,仍然呈现结构性特点,低成本精确制导弹药等新域新质方向等方向公司表现较好,传统军工板块方面,船舶、导弹类公司呈现企稳态势。板块业绩接近底部,2025年行业业绩有望迎来触底回升。2024年年底以来,军工板块出现诸多积极信号,核心公司发布合同公告,核心公司业绩有望企稳,2025年预计关联交易额增加,显示军工基本面已经开始加速回暖。

  1、截止2025年4月27日,多家上市公司披露2025年一季度报,仍然呈现结构性特点,低成本精确制导弹药等新域新质方向等方向公司表现较好,传统军工板块方面,船舶、导弹类公司呈现企稳态势。2024年年底以来,军工板块出现诸多积极信号,核心公司发布合同公告,核心公司业绩有望企稳,2025年预计关联交易额增加,显示军工基本面已经开始加速回暖。合同方面,自2024末起,多家上市公司发布订单公告。2025上半年各类催化剂特别是订单公告有望持续兑现,当前投资军工板块已经具备较高性价比,新旧周期的拐点已经出现,板块回调建议加仓。

  2、配置方面建议围绕三条投资主线,一是传统军工方向,我们建议重点关注有订单修复预期、有业绩支撑的航发产业、船舶产业以及航空航天产业;二是新域新质方向,新式战争方面我们建议关注围绕低成本、智能化、体系化三大特点的行业,包括低成本精确制导弹药、无人系统以及新一代智能化作战底座;新质生产力方面,我们建议关注应用市场空间广阔、行业处于快速成长期、国产化率较低的行业,主要为商业航天、低空经济、大飞机;新技术方面,我们建议关注MEMS 器件、增材制造以及陶瓷基复合材料。三是改革出海方向,我们建议关注有资产整合预期、军贸市场具有竞争力的相关公司。

  1、国防预算增长不及预期;近年来国防预算维持较为稳定的增长,军工政策向好,但存在国家政策及国家战略的改变而减少国防预算的支出的可能性。 2、武器装备交付不及预期;后疫情时期,叠加地区紧张因素,世界经济贸易往来链路受到较大冲击,如船舶等行业存在无法按时完成施工及延期交付风险。 3、相关改革进展不及预期;国家对未来形势的判断和指导思想决定了行业的发展前景,国家宏观经济政策、产业发展政策对军工企业战略方向确定、产业选择及投资并购方向均有重大影响。

  2024-2025年传统电子布市场迎来价格修复,2025Q1多家企业提价成功,电子纱价格同比涨幅超17%,这得益于市场供需结构好转及产能变动有限。同时,AI服务器及高频通信需求推动Low-Dk电子纱供不应求,2023年全球5G低介电电子纱和电子布市场规模约1.35亿美元,预计2030年达5.28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21.4%。目前低介电电子布市场日系、台系企业占据较大份额,但国内企业自2024Q4起大力扩产,预计2025年下半年国内新建产能投产后,将扩大市场份额并兑现业绩。

  2022-2024年年电子纱连同电子布价格持续下跌,2024年电子纱均价仅为8540元/吨,行业普遍亏损,仅头部企业微利,企业为改善盈利状况不得不提价。2025年2月24日,中国巨石、泰山玻纤等至少9家企业宣布对各类玻纤电子纱(G系列)提价800元/吨,国内主流报价为8500-9000元/吨,同比涨幅超17%;3月1日,这些企业再次宣布对电子纱价格进行调整,每吨上调800元,提价后电子纱G75均价约为9200-9600元/吨。本次得以提价成功,一方面由于电子纱市场萎靡许久,另一方面近年来电子纱产线年上半年部分电子纱产线陆续停窑冷修,个别产线技改扩产,至下半年再次复产投产,实际产能变动不大。

  据Prismark数据,2024年全球PCB市场有望随着市场库存调整的完成和新兴技术的加速应用恢复增长,预计2024年全球PCB产值有望同比增长超过5%,2023-2028年全球PCB产值复合增速有望达5.4%至904亿美元。伴随AI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应用落地,AI 算力需求激增,带动AI服务器需求增长。AI 服务器需要支持大规模数据处理、推理计算等复杂任务,对于性能、效率、稳定性的要求逐步提升,PCB 板作为承载处理器、内存、网络接口等关键电子元件的基础,需要为AI 服务器的数据和信号传输提供支撑,因此对其信号传输损耗、传输速度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性能电子布是满足 AI 服务器、6G 高频通信等领域高性能 PCB 要求的理想材料。2023年全球5G低介电电子纱和电子布市场规模约为1.35亿美元,预计到2030年,该市场规模将达到5.28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达到21.4%;由于当前产能有限,预计Low-Dk电子布供不应求的局面持续至2026年,目前仍有10-20%的供需缺口。除了一代电子布已批量供货,二代电子布及三代电子布(石英纤维布)也在研发试生产过程中。

  低介电电子布市场目前主要玩家以日系和台系企业为主,包括日本日东纺等、中国台湾富乔、台玻等。从当前市场份额来看,日系企业约占25-30%,台系企业约占45-50%,国资企业约占20-30%。由于当前整体市场供不应求,而日系企业无扩产计划,台湾企业仅有小幅扩产趋势(预计大概新增产能不到100万米),我国相关公司自2024Q4 以来大力扩产发展低介电电子纱,包扩中材科技计划建设年产3,500 万米特种玻纤布项目,林州光远计划建设4条一代,2条二代LDK生产线;宏和科技拟定增不超过9.9亿元用于新增高性能玻纤纱年产能1254吨。预计自2025年下半年随着国内新建产能投产,相关公司将在扩大市场份额的同时兑现业绩。

  下游需求没有到达预期风险:若5G通信、AI服务器等下游领域发展没有到达预期,Low-Dk电子纱的需求或将受抑制,考虑到当前新投产产能较多,企业将面临产能过剩和价格战风险 技术迭代风险:行业内技术迭代迅速,电子纱的改良只是升级PCB性能的原材料之一,其他铜箔、树脂也均有材料升级方案,若后续下游客户在路线选择上有所改变,则可能造成产品快速被替代,竞争力减弱。 市场竞争加剧风险:当前已公告新增产能共计已达到4500万米,当前行业年均需求约在6000万米-1.2亿米之间,若行业需求增速放缓,可能导致新增产能未来供过于求,加剧竞争风险 国际贸易政策风险:当前国内生产Low-Dk电子纱企业下游客户仍以海外客户为主,若后续贸易政策有较大变化或不确定性导致海外客户用量下降,则可能加剧市场之间的竞争,影响行业盈利空间。